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扬州 历史 扬州历史事件

一、扬州历史概括?

扬州,古称广陵、江都、维扬,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,扬州历史悠久,文化璀璨,商业昌盛,人杰地灵。地处江苏省中部,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,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,民族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。有着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”之称;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,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。

二、扬州趣味历史?

有一天夜里,隋炀帝做了一个梦,梦见一种非常漂亮的花,然而不知道这花叫何名字,产在何处,醒来以后,就命令人把他梦中的花画成图形,张皇榜寻找认识者,正好当时在扬州见过琼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,看到这张皇榜,便揭榜进宫,对隋炀帝说,图上所画之花叫做琼花生在扬州,隋炀帝听后,很想见一见,便开运河,造龙舟,与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,待隋炀帝来到扬州,满树琼花皆落,隋炀帝始终没有看到琼花的芳姿。

三、此扬州非彼扬州历史?

九州时,扬州是以中原一带为坐标,东南方就是扬州所在。

根据先秦典籍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,早在大禹治水时,曾将天下分为九州,扬州就是其中其一。同时,《周礼》称,东南曰扬州。

一般认为,《禹贡》所讲的九州只是对未来民族的一种构想,南至南海,东至东海,东南之扬州可见范围有多大。

《吕氏春秋》载“东南为扬州,越也。”这里的越就是越国,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。《尔雅·释地》“江南曰扬州”。其范围与《禹贡》所讲大致相同,但又有所出入。

汉代将扬州的范围进一步明确。西汉有十三刺史部,也就是十三个大的监察区域(除京师七郡外),扬州刺史部就是其中其中一个,其范围相当于今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上海全部,安徽、江苏淮河以南,湖北、河南部分地区,其范围还是比较大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今天扬州市的区域属于徐州刺史部,并不归扬州刺史部管辖。

四、扬州历史古城介绍?

“富甲天下” 的扬州城,地处江苏省中部,东与泰州、盐城市交界;西与南京市六合县和安徽省天长市接壤;南临长江,与镇江隔江相望;北与淮安市毗邻;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,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,南北漕运的咽喉,苏北的重要门户。也一个风景园林城市。

扬州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历史的古城,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,古代扬州几度繁盛,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,东南第一大都会、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,素有“雄富冠天下”之称。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邗沟(中国最古老运河段),汉代广陵王墓,隋代炀帝陵,南北朝古刹大明寺,唐宋古城遗址,唐鉴真纪念堂,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,仙鹤寺,明清私家园林个园(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),何园(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享誉海内)等众多名胜古迹,使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。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民族历史文化名城。

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,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,风物繁华之城,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。 扬州的“瘦西湖”历史悠久,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,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,营造了“两堤花柳全依水,一路楼台直到山”的湖区圣境;观音山上寺院遍布,有“江南第一灵山”之称;“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河处教吹箫”,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;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,有“城市山林”美誉的何园,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,有隋炀帝、康熙、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,美景数不胜数,实是江南瑰宝。

扬州历史上一个戏曲之乡,著名的地方戏剧扬剧、扬州评话、扬州清音等,至今为民众所喜好。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、漆器、玉雕、刺绣、绒花等,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,近的繁盛于清代。以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致著称,有的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民族和地区。

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每年公历5月1日–5日,扬州市都举行“烟花三月旅游节”,此时的扬州烟雨蒙蒙,琼花盛开,花香扑鼻,是旅游的黄金季节。 每年9月8日-10月8日在扬州举行的“二分明月文化节”,是你赏月的最佳去处。主要活动有游园赏月、乾隆皇帝水上游、运河夜游、美食节等。

五、扬州人文历史?

扬州有25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。

大约距今7000~5000年前,淮夷人就在扬州一带劳动生息,并有了水稻栽种。

春秋时期,今扬州市区西北部一带称邗。公元前486年,吴灭邗,筑邗城,开邗沟,连接长江、淮河。越灭吴,地属越;楚灭越,地归楚。公元前319年,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,名广陵。秦统一六国后,设广陵县,属九江郡。

汉代,今扬州称广陵、江都,长期是诸侯王的封地。吴王刘濞“即山铸钱、煮海为盐”,开盐河(通扬运河前身),促进了经济的提高。为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,公元前105年,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,比王昭君和亲匈奴还早80多年。东汉末年,张婴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广陵一带转战10多年后,被广陵太守张纲劝降。但不久,许多曾参与起义的农民又响应并参加了黄巾起义。

三国时期,魏吴之间战争不断,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。

南北朝时期,广陵屡经战乱,数次变为“芜城”,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,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。山东青州、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,促进了扬州的经济提高。北周改广陵为吴州。

589年,隋灭陈,建立统一的隋政权,改吴州为扬州,置总管府。至此,完成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、区划、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。隋炀帝时,开大运河连接黄河、淮河、长江,扬州成为水运枢纽。大运河不仅便利交通、灌溉,而且对促进黄河、淮河、长江三大流域经济、文化的提高和交流起到重要影响,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盛的基础。隋炀帝大业初年改州为郡,扬州随之改为江都郡。605-616年,隋炀帝三下江都。618年,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所杀,葬于扬州城西北曹庄。619年,李子通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江都,称皇帝,国号吴。620年,扬州为唐军占,名称屡有更改;626年,复称扬州,治所在今扬州。

唐代扬州农业、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,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职业坊,不仅富甲江淮,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,时有“扬一益二”之称(益州为成都古称)。扬州是南北粮草、盐、钱、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,曾为都督府、大都督府、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,领淮南、江北诸州。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,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影响。唐代扬州和大食(阿拉伯)交往频繁,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。侨居扬州的客商主要来自波斯、大食、新罗、日本等国。日本遣唐使到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、经济、科学和文化交流。扬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,重新注释《文选》,旁征博引,为后人保存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;其子李邕能诗善文,工书法,尤擅行书,是继虞世南、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。张若虚为“吴中四杰”其中一个,《春江花月夜》有“以孤篇压全唐”之誉。684年,徐敬业、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政权。

唐末五代,军阀混战,扬州遭到严重破坏。887年,杨行密开始入主扬州。919年,其子杨渭(隆演)就吴国王位,改元武义。920年,杨渭卒,弟杨溥即吴王位;927年,杨溥即皇帝位,改元贞元,史称“杨吴”。937年,徐知诰迫杨溥禅位,自即帝位,国号为唐,史称“南唐”。957年,后周取南唐江都府,复称扬州。

960年,北宋建立。农业、手工业迅速提高,商业进一步繁盛,扬州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、文化中心,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。每年商业税收约8万贯,居全国第三位。1127年,宋高宗赵构迫于金人进逼,在迁都经过中以扬州为“行在”一年,促进了扬州的繁盛。100多年间,扬州一直是抗金、抗元的战场。韩世忠、刘琦、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。1275-1276年,李庭芝、姜才率军队和扬州人民一起与元军展开不屈的斗争,不幸殉难,扬州城仅剩数千人。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,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时期,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提高。文化方面,欧阳修、苏轼、秦观、姜夔、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。

元、明两代,扬州经济提高加快。到扬州经商、传教、从政、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,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。元代,运河扬州段经几次整治,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,恢复了一度中断的漕运,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。明代,商品经济的提高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。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,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。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。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、玉器、铜器、竹木器具和刺绣品、化妆品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,1556年,扬州建“新城”。文化方面,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著名杂剧、小说作家。明朝灭亡后,为阻止清兵南进,南明督师史可法在扬州率军坚守孤城,宁死不降,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。城陷后,清军屠城十日,死者数以万计。

清代,康熙帝和乾隆帝多次“巡幸”,使扬州出现空前繁华,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,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其中一个,也是18世纪末、19世纪初全球十大城市其中一个。当时的扬州,居交通要冲,富盐渔之利,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。各地商人纷纷在扬州建起会馆,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。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——信用汇兑。一些盐商广结文士,爱慕藏书,捐资修建府学、县学,恢复名胜古迹,兴建园林,对扬州的文化提高有一定贡献。其间,出现了以金农、汪士慎、黄慎、李鱓、郑燮、李方膺、高翔、罗聘等“扬州八怪”为代表的扬州画派,以任大椿、汪中、焦循、阮元和王念孙、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。扬州戏剧历史悠久,至清代大盛。1790年,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,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,与其他剧种一起,对京剧的形成和提高产生重要影响。扬州的雕版印刷和评话、清曲、扬剧、木偶剧以及棋艺、琴艺等均在清代达到较高水平,形成自己的特色,奠定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基础。

19世纪中叶以后,由于运河山东段淤塞,漕粮改经海上运输,淮盐改由铁路转运,加上其他方面的缘故,扬州在经济上逐渐衰落。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,扬州府属的瓜洲、仪征等地军民奋起抵抗英军侵略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先后3次在扬州一带与清兵激战。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中,扬州人熊成基在安徽以陆军炮营队官的身份,于1908年11月组织、领导了著名的安庆新军起义,开始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。1911年11月,扬州人孙天生在扬州发动武装起义,史称“扬州光复”。

1912年,“中华民国”废扬州府,置江都县。1922年,扬州境内第一条公路建成。1925年,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扬州一带组织、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。1931年,扬州洪水泛滥,长江和运河沿线决口60多处,死于水灾、饥饿和疫病者数十万。1937年10月,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员在扬州建立中共扬州特别支部,与扬州各界人士一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;12月,侵华日军占据扬州,以陈文为首的扬州抗日义勇团在扬州北乡展开抗日斗争。1939年初,新四军贯彻中共中央东进北上的方针,着手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。1940年7月,陈毅、粟裕率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、挺进苏中,在江都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扬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,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,尤其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辛亥革命以后,扬州文化艺术领域名家辈出,比较有影响的有朱自清、刘师培、李涵秋、贡少芹、张丹斧、陈含光、潘月樵和革命作家李进、李俊民、韩北屏、许幸之、江树峰等。朱自清是对中国文学很有影响的人物。李涵秋创作的33部小说中,以反映扬州里巷风俗轶闻的《广陵潮》最为著名。

1948年底至1949年4月,扬州各县相继解放。1949年1月25日,今扬州市区解放,设置扬州市;以仙女庙镇为治所,另建江都县。

六、扬州褒城历史?

始于夏商周的褒国,是我国古代建制最长的诸侯国,留下了特别丰盛的历史遗迹和文物,蕴藏着许多历史典故和传说。这里有褒国、褒城、褒河、褒姒、连城山、祖始殿、老道寺等著名遗址,有著名于世的栈道文化,褒斜道文化,驿站文化,诗词歌赋,有天下第一驿、石门隧道、褒斜栈道、汉魏石刻、赏诗节导历史遗产。

七、扬州苏州历史对比?

苏州古称吴,简称为苏,又称姑苏、平江等,是中国首批24座民族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一个,有近2500年历史,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。

扬州在西周初期,今扬州一带称邗国,后属吴、越、楚。秦统一中国后,改设广陵县。汉时先后属荆国、吴国、江都国、广陵国。两晋南北朝时期,先后为广陵郡、广陵县、南兖州、东广州、吴州。隋开皇九年(589)始称扬州。

扬州是古“九州”其中一个,因此扬州的历史地位比苏州略强。

八、扬州南门街历史?

南门大街是扬州现存最早、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盛的一条外街,它和运河之间也有着切不断的联系。大家都知道一句话,腰缠十万贯,骑鹤下扬州。这句话准确的说法,应该是“上扬州”。古运河边的南门码头在唐代时非常繁华,全国乃至全全球的人如果想通过水路来到扬州的话,都必经这里,大家从码头往上走来到扬州,就叫做“上扬州”。

从码头上来之后,就到了南门大街。这条街是千年古街,从唐代开始,这条街就是扬州最繁华的一条街,而且扬州也是当年最繁华的一个大都市。也就是说,从唐代到现在,这条街大格局都没有何变化,地点、名称都没变。

到了明清时期,特殊的运河文化和盐商文化,让扬州城商贾云集、盛极一时。千百年来,毗邻古运河,近六百米长、四米左右宽的南门外大街,是这些历史的完整见证者。它是从水路进出扬州的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,也是所有货运的一个中转站,因此这个地方历来是商铺、店铺林立,作坊非常的多。

南门大街还有两处重要的历史遗存,让大家可以窥见扬州曾经的繁华。一处是南门遗址,它被专家誉为是一部“中国城门通史”。它保留了唐宋元明清叠压城池的历史和完整风貌,中间没有年代的断裂。现在的遗址和原来的规模相差很远,发掘的一段只能说是凤毛麟角。

在南门大街中段东侧,有一条物品向的街,叫馆驿前街。历史上,运河开凿之后,扬州成为了南北交通的咽喉,因此历代王朝都在扬州设立水陆相兼的驿站,旧址就在馆驿前街。唐代的时候叫扬州驿,元代的时候叫扬子驿,明代的时候叫广陵驿,这个驿站是专门传送文书、接待官员的重要地方,包括一些水陆交通工具也在这里进行转换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驿站里面住过,还写过一首诗“扬州驿里梦苏州 梦到花桥水阁头”。李白也曾在这里住过,留下“绿水接柴门 有如桃花源”的诗句。

晚清民国年间,南门大街汇聚了很多店铺作坊,热闹非凡。南门外大街居民、中医传人孙开伟说,他爷爷奶奶就是在这落户到扬州的,他们过去在镇江行医,落户到扬州以后就开了南货店。他们一边开南货店,一边给人家看外症,过去商铺里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是全的,从药店、菜场、百货店、酱菜店等等应有尽有。

上世纪30年代,日军攻占扬州,关闭了南城门,南门大街自此开始走了下坡路。解放后,南城墙城门重新打开,南门大街恢复了往日的繁华,但这一次的繁华只持续到了1956年。王继宗说,公私合营以后,市中心繁华了,城门也拆掉了,开放后很多人就进城买物品,这对南门大街就稍微有影响了。

上世纪80年代,伴随着改革开放,公路运输开始流行,南门码头的船只越来越少,南门大街的地理优势不再。加上西边新建了一条商业街,也就是现在的荷花池路,南门大街的商业功能也受到冲击。城市提高日新月异,十几年前,南门大街的一半拆迁了,它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。不过,在王继宗收藏的老地图中可以看到,不管扬州的名称、区域范围怎样变迁,这条千年老街,它始终以一种不变的姿态立在那里。民国35年,也就是1946年时,南门街在老地图上很明显,一直到通扬桥 ,1977年时也显示这是很大的一条街。近距离重新亲近南门大街的古价格和韵味时,它所展现出来的是历史不朽的痕迹和永恒不灭的伟大,这是属于当下永存不息的时代印记。

南门大街是一条真正的千年古街,有着“以不变应万变”的从容气质。在这条街上,有读不完的历史,说不完的故事,以后也一定会有说不完的提高,说不完的传奇。

九、扬州历史名人?

鉴真、秦少游、郑板桥、罗聘、王念孙、汪中、焦循、阮元、李涵秋、王少堂、盛白沙、任中敏、朱自清、张永寿 郑燮(郑板桥)、高其佩(辽宁人)、金农、李鱓、黄慎、李方膺、汪士慎、罗聘

十、扬州历史概况介绍?

雍正元年(1723年),父亲去世,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,生活更加困苦。由于生活困苦,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,实救困贫,托名”风雅”。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,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。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,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。

雍正三年(1725年),出游江西,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。出游北京,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,放言高论,臧否人物,因而得狂名。在京期间,结织了康熙皇子、慎郡王允禧,即紫琼崖主人。[3]


返回顶部